心电图ST-T改变的诊断临床意义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 王仁友 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 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不同于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心电图改变包含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MI)和无诊断意义的ST段和T波变化异常。 有ST段抬高的大多数病人将发展为Q波型心梗,(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91%,敏感性为46%,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AMI。)仅小部分伴有休息时缺血性胸部不适,且无ST段抬高的病人可能发展为Q波型心梗,而大多数病人最终诊断为非Q波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 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别。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及非 Q 波型心肌梗塞 (NQMI) 。因此 NSTEACS 的治疗策略与 STEACS 有很大差异。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发生QAMI,称为ST段抬高的ACS;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NQAMI或UA,而ST段不抬高,统称为非ST段抬高的ACS。 冠脉 (狭窄)或动力性(冠脉痉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或坏死而出现的ST-T改变包括:T波改变(T波高尖、T波倒置),ST段偏移(抬高、压低)。 一、机理: 缺血的心肌首先表现为复极时间延长,于是在心肌外膜面电权记录的心电图就出现T波形态及振幅方面的改变。因为对向电极部位心肌缺血,复极时间迟于正常心肌,T波向量指向正常心肌,所以记录出一倒置T波。T波向量由缺血区指向非缺血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T波向量指向心外膜电极,反映为T波向上直立;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T波向量背离心外膜电极,反映为T 心肌由缺血到损伤性改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进入损伤期,则出现与T波向量相反的ST向量改变。对ST偏移的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 1、损伤电流: 60年代Prinzmetal等以微电极测定损伤心肌细胞膜极化状态,测得损伤区心肌细胞膜在4相的极化程度低于相邻的健全心肌,当心肌内出现了极化程度不同的情况时,这两个部位之间的电位差便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