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医本科)(新世纪第二版)目录绪言一、《金匮要略》的作者、沿革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四、历代研究《金匮要略》的概况五、学习目的与方法金匮要略方论序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二)病因1.反常气候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三)病机二、诊断举例(一)望诊(二)闻诊(三)切诊(四)四诊合参(五)预后三、论治(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二)表里同病(三)痼疾加卒病(四)审因论治(五)饮食与调护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一、痉病(一)病因病机(二)主要脉症(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四)证治1.柔痉2.欲作刚痉3.阳明痉病(五)预后二、湿病(一)临床表现(二)基本治法1.发汗2.利小便(三)证治1.头中寒湿2.寒湿在表3.风湿在表4.风湿兼气虚5.风湿兼阳虚(四)误下变证三、喝病(一)脉症(二)证治1.伤暑热盛2.伤暑湿盛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一、百合病(一)脉症与病机(二)治疗原则(三)证治1.百合病正治法2.百合病救治法3.百合病变治法二、狐■病(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二)外治法(三)狐蜜酿脓证治三、阴阳毒病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脉象与基本治法二、证治(一)疟母(二)瘅疟(三)温疟(四)牝疟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中风病(一)脉症与鉴别(二)成因与辨证二、历节病(一)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4.过食酸成,内伤肝肾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二)证治1.风湿历节2.寒湿历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一、血痹病(一)成因与轻证证治(二)重证证治二、虚劳病(一)脉象总纲(二)病机与辨证1.阴血亏虚2.气血不足3.虚劳脱气4.虚劳无子5.虚劳盗汗6.虚劳脉大7.虚劳革脉8.虚劳与季节(三)证治1.虚劳失精2.虚劳里急3.虚劳腰痛4.虚劳风气百疾5.虚劳不寐6.虚劳干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一、肺痿(一)成因、脉症与鉴别(二)证治1.虚热肺痿2.虚寒肺痿二、肺痈(一)病因病机、脉症及预后(二)证治1.邪实壅滞2.血腐脓渍三、咳嗽上气(一)辨证及预后(二)证治1.寒饮郁肺2.痰浊壅肺3.饮热迫肺4.寒饮夹热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一、成因与主症二、证治(一)肝郁化热(二)阳虚寒逆(三)阳虚饮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病因、病机二、证治(一)胸痹证治1.主证2.重证3.虚实异治4.轻证5.急证(二)心痛证治1.轻证2.重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腹满(一)辨证与治则1.虚寒证2.实热证3.表里俱寒证4.寒实证5.邪盛正衰危重证(二)证治1.里实兼表寒证2.里实兼少阳证3.里实胀重于积4.里实积胀俱重5.寒饮逆满6.寒饮腹痛7.脾虚寒盛8.寒实积滞二、寒疝(一)证治1.阴寒痼结2.血虚内寒3.寒疝兼表(二)误治变证三、宿食(一)脉症(二)证治1.宿食在下2.宿食在上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五脏风寒(一)五脏中风(二)五脏中寒二、五脏病证治举例(一)肝着(二)脾约(三)肾着(四)心伤(五)癫狂三、三焦病证举例(一)三焦竭部(二)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四、积、聚、檗气五、五脏死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成因、脉症与分类(一)成因与脉症(二)四饮与主症(三)五脏水饮(四)留饮与伏饮二、治疗原则三、四饮证治(一)痰饮1.饮停心下2.饮及脾肾3.下焦饮逆4.饮逆致呕5.留饮欲去6.肠间饮聚成实(二)悬饮(三)溢饮(四)支饮1.膈间饮支2.支饮冒眩3.支饮腹满4.支饮不得息5.支饮呕吐6.支饮咳嗽7.随证施治四、预后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一、消渴(一)病机与脉症(二)证治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2.肾气亏虚二、小便不利(一)膀胱气化不行(二)上燥下寒水停(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四)水热互结伤阴三、淋病(一>主症(二)治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分类与辨证(一)四水与黄汗(二)五脏水(三)血分、水分与气分二、发病机理(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三)脾肾阳虚(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五)其他三、治法(一)利小便、发汗(二)攻下逐水四、证治(一)风水1.表虚2.夹热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二)皮水1.夹热2.表实3.气虚阳郁4.湿盛阳郁(三)黄汗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2.气虚湿盛阳郁(四)气分1.阳虚阴凝2.脾虚气滞五、治验举例与预后(一)治验举例(二)预后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一)湿热发黄(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