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答卷给我们的启示——兼谈高三作文备考策略一、管窥 20 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的典型问题1、词语不当,语意莫名 请看例句:爱祖国是一个常识。古有屈原,为了心中那份爱国情怀,独自投身汨罗江,为的是唤醒楚人心中的常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没有抛却常识,甘愿为国家卖命。 (20 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与常识同行》)上述文段用词不当,影响了语意表达,造成了历史事件的误读。屈原投江,用“独自”修饰,使人误成一种屈原媲美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毅感。难道屈原还要拉上一个人“共同”投江不成?这真令人有莫名之感。接着说屈原投江“为的是唤醒楚人心中的常识”则是考生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的“强拉硬拽”了。而下一句说林则徐甘愿为国家“卖命”则是典型的感情色彩误用。2、技巧不当,弄巧成拙 例句: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常识,常识是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积累,或是对一些简单事情的处理方法,常识犹如同杯中的水一样简单和平淡,喝下去还是没有味道的。但看似简单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的简单。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常识非常。 (20 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常识非常》) 该考生为了“引出”观点“常识非常”,前面先写了关于常识“特点”的一段话,又为了“突出”观点,接着就用“常识犹如同杯中的水一样简单和平淡”对“常识”“欲扬先抑”。应该说,该考生是懂得写作文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的道理的,但由于前面对“常识”的界定是不准确的,又由于对“常识”的“抑”是欠得体的,所以它与后面的“扬”就无法协调。这样,这一段文字所运用的“技巧”不仅不能实现考生的初衷,达到应有的语言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了。3、拼凑排比,虚情假意客观地说,排比是我们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修辞手段。运用得好,的确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不少高三作文复习便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手段”达到“增分”目的。但是,从历年高考作文看,考生滥用排比的现象愈演愈烈。其结果是不但不能为文章增分,反而因生硬拼凑,更“突出了”考生思想幼稚、情感虚假的一面。其表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如果没有了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如果没有了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如果没有了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同样,人如果没有了生活常识,人生就不再有意义。可见,生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20 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常识》)考生为了能造出三个假设关系复句的排比句,将本为一个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