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过程(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二)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从全球环境问题角度考虑,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师带领部分同学进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我国四个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前收集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学案为此课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三)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图片及材料,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2•了解荒漠化防治所需注意的问题;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渗透环境人口容量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精神。3.通过案例的感知体验一一“吉林年治荒万亩”、“沙坡头治沙”,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启示学生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国情教育及危机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防治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实际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五)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为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