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Ⅰ.文言文部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 《赤壁赋》 苏轼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鸿门宴》 司马迁 1.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 狗彘食(sì 四声)人食(shí)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劝学》 (《荀子》)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