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机制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diseasesof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diseasesof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 30年代即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虽然如此,但人类疾病谱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是当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的看法尚不一致。比较共同的意见包括: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②恶性肿瘤;③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⑤遗传性疾病;⑥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⑦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⑧其他。 (一)防治慢性病应列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过去的100年里,发达国家里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据 WHO估算,1990年全世界总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病(CVD)占 1/4,为死因的首位。其中发达国家 CVD死亡占其总死亡数的50%,发展中国家只占 16%,但死于CVD的绝对数字却高于发达国家。全球每年 CVD死亡 1200万,发展中国家占 78%。 199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约 2000万人,新发病例 900万,因癌症死亡 510万。癌症主要是老年病。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肿瘤病例和死亡数还可能显著增加。 估计全球成人血压有 21.3/12.7kPa及以上者占 8%~18%。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代谢性疾病等的死亡亦很多。 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所面临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1993年肿瘤死亡占 21.75%,为第一位;脑血管病死亡占 21.35%,为第二位;心脏疾病占 14.72%,为第四位。在大城市心血管病和肿瘤的死亡占 57.82%,也就是说每死亡 100个人中就有 57或 58个人死于“四病”(四病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有些城市就更加突出,上海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肿瘤。1990年测算,我国肿瘤死亡 132万,心血管病86万,脑血管病125万。 人口老龄化使得形势更为严峻。外国老龄化进程速度慢,而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来的。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