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综述 我国人民在古代曾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大约在19世纪,西方数学理论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在洋务运动中,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同文馆,内设有天文算学馆。在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其中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大学堂的“算学门”。京师大学堂算学门于 1913年正式招生,成为我国的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成立了许多新式大学,其中都有数学系。以后逐渐和西方国家有了较多的学术交流,并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20世纪30年代,我国自己的数学研究群体开始形成,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学术杂志。到 4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许宝騄等以其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家底毕竟是单薄的。我国当时仅在数学的若干经典分支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许多重要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去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这批学者回国后为我国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它本质上是一次力度很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很长时间之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分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医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与学院。当时,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其中均有数学系。与此同时,还全盘照搬了原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还有了各种专门化。这些,对我国高等学校数学学科专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当时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解放初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数学系毕业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那时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 2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又开放了青年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的渠道;还邀请了不少外国数学家访华讲学。我国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从十年浩劫的破坏中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繁荣。对外的开放与交流无疑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我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世界数学研究的广阔领域和先进水平,并在与国外数学教育的比较中反思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成败得失。这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