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例谈开放性教学的引导_ ---------------------------------------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开放性教学中的老师引导需要做到“不徐不疾”“有数存焉于其间”。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不断地前进,不倦地追求。这样就不会把学生的思维吸附在狭隘、单一的模式或轨道上,才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案例一 “继续思考!” 一位老师常常设计阶段性开放话题。一般每周一个话题,各话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他星期一布置好开放题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讨论,周五进行课题讨论,并要求他们利用双休日做好总结。写成小报告。例如在六年级下学期第一个月制定了下面几个话题: ①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生活中什么地方存在着正、反比例的例子?② 如何利用比例的知识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并绘制出平面图。 ⑧如何利用所学的比例知识和立体图的知识制作出影剧院的立体模型?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在此期间,学生提出问题,他只是给予少量的建议,然后面带微笑地说: “嗯,继续思考!”到了星期五,他也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发言与争论,适时给少许点拔,让教室里又起一阵争论。 答案或评价一经老师说出,学生得到的就不重要了,如考试抄袭他人的试卷一样无益于自己的思维。所以答案由学生探究得出,才是真实的、可靠的。 案例二 “这种方法不行!” 一位老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 生 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 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 “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老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 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 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 3 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 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 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老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 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