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清全文结构,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及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3、学习本课引用古诗文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方法,并运用答题模式解决相关习题。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课时: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文,属说明文。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谚语和文献资料,课文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生动。从幼年疑惑写起,详细的说明了荔枝果形、果实,介绍了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最后展望了荔枝生产的发展前景。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说明方法掌握的并不扎实,需特别强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宋代的大词人苏轼曾有诗赞叹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焱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抒发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而远在唐代,贵妃杨玉环喜吃荔枝。诗人杜牧写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无论是诗人的牵肠挂肚,还是贵妃的劳民伤财,说明了荔枝确是果中珍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荔枝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荔枝。(同学发言)二、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三、作者介绍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四、重点词语美不胜收价值连城叹为观止锲而不舍五、分析课文结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10):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第一层:(1)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第二层:(2-5)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2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外壳,先照应前段文中白居易所说的“壳如红缯”,纠正其认识上的错误。接着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对荔枝的外壳进行说明。3段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这段主要引用古代诗句,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4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形状。这段用了以插图相配合的说明方法,直观而形象。5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大小。第三层:(6-10)介绍荔枝果实的内部组织。6段介绍荔枝的壳膜。先借对白居易文中“膜如紫绡”的解释,纠正他的错误认识,再引古诗,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7段介绍荔枝的果肉。先照应前文,肯定白居易对它的颜色观察正确,然后指出它的科学名称是“假种皮”,最后说明它的口感和加工。8段介绍荔枝的贮运。首先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然后用科学的数据加以验证,最后引用典故说明荔枝保鲜之难。这段内容与上段介绍果肉关系密切,可视为有关果肉知识的补充。9段介绍荔枝的种子,主要说明其形状特点。10段介绍荔枝的花,依次说明花期、花形及其对繁殖和采蜜的作用。第二部分(11—14):介绍荔枝的生产知识。11段写荔枝产地分布,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12段用讲荔枝的古书有力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13段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14段古诗今用,意在说明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目的在于要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板书设计:有关荔枝的知识荔枝的外部形态:果壳(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果形(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荔枝的果实:膜、肉(假种皮)、核(种子)荔枝的花:花(花期不同)(蜜源植物)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课上练习:课后一二小题。课后作业:分析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总结:从幼年疑惑写起,详细的说明了荔枝果形、果实,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在介绍果实时,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