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原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了全面素质教育,重视了美育(即审美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校中领导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面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农村初中阶段美术教学规律、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和提高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要实现这一改革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长期地深入到农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初中实际,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和实验。从1990年8月开始,我们到白山市抚松县三中,进行“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的调查。深入了解抚松县及实验校美术师资的素质和专业状况;了解实验班学生入学前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质;了解学校领导对美术课教学重视情况。结合摸底调查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了“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美术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验,初步取得了改革的成效。学校美术课教学步入了正常轨道,审美教育有了起色,学生的审美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就这一阶段开展的美术教学改革实验工作,谈几点体会和想法。一、优化美术课程结构,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美术学科的改革,是学校整体课程结构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抚松县三中初中四年制实验班的美术课程结构改革实验,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保证1-3年级的美术必修课时,增设4年级美术必修课,加强各年级的美术课外活动,建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和活动课着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辅相承,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的同时,还推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如根据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增添了15%左右的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狼屎”泥等材料雕塑小型的工艺美术品;用河卵石、树皮、树叶制作装饰画等;利用春秋季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强化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美术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技能外,还要在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境界,开发右脑潜能,陶冶情操,完善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强化审美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农村初中的美术课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着力于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加强了欣赏课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