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论语》十则 教案课题:《论语》十则课时:两课时讲课类型:新讲课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能力目的:精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德育目的: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崇高的品格。二、教学重点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精确体现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措施、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三、教学难点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同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靠近尾声了。问 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问 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书本,有无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同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问 3:对,就是文言文。诸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主线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不过,要懂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某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因此,我们今天就好好学某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诵,同步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究竟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二)集体通读,整体感知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三)孔子及《论语》简介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数年。(四)精读课文,分则讲解《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体现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并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懂得什么叫语录体吗?当然,大家一定尚有诸多疑问,例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目前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