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热能源形成原因分析 :陈永城张璐杨益国单位:吉林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吉林省地矿信息中心 热源条件 1 活动性断裂带的热传流 伊—舒地堑盆地是吉林省地热异样区,盆地边部的西缘、东缘深断裂是该区的构造主体,岩石圈深大断裂穿过地壳深化上地幔,依据有关资料,伊通县大孤山、马鞍山及舒兰市缸窑一带的第三纪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均来自上地幔,其中大孤山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来自地表以下 77km,马鞍山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地面以下 65km。以上事实说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切穿地壳而伸入上地幔,属岩石圈断裂准确无疑。 深大活动性断裂构成了深部地幔热源和上部热储层的热力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供应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沟通了新近系地层和上地幔的热力联系,成为盆地的供热导热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供应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不断地将挽近时期岩浆侵入活动〔地壳重熔作用〕产生的余热向上传导,构成传递热量的良好通道,岩浆及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热能将赋存于裂隙及孔隙中地下水加热形成地热田。 第 2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地热田自然增温 由地下深部的砂岩及砂砾岩构成的第三系承压水含水层成为了区内的储热层,上部被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掩盖而封存于地下深部,下部的基底为较为坚硬致密的二叠纪花岗岩、凝灰岩等构成了良好的隔水底板,成为沉积盆地型地热田。依据地热自然增温理论,增温型地热田随着深度的增加,热储温度也会随着上升。一般状况下深度每增加 100m,储热层温度上升 2~3℃,本区热储埋深于地下数千米温度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形成地下热水资源。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深层地温梯度值计算公式为:依据区内的万昌 ZK1 地热孔资料计算的储热层地温梯度见表 1。综上所述,圣德泉开采区乃至整个伊舒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的热源条件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活动性断裂带的热传流,其次是盆地的自然增温,因此可以认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类型属于断裂构造与盆地自然增温复合型。 地下热水的循环 地热流体属于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其循环包括补给、径流、排泄 3 个方面。 1 补给 〔1〕地表水渗漏: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主要接受伊—舒地堑北东方向的松花江深大断裂的江水垂向渗漏补给;南西方向的东第 3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辽河深大断裂的河水垂直渗漏补给。 〔2〕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落地后转化成地表径流,其中部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