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第一题道路改扩建项目拟对某一现在有省道进行改扩建,其中拓宽路段长16km,新建路段长8km,新建、改建中型桥梁各1座,改造事全线为二级干线公路,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24m,采用沥青路面,改扩建工程需拆迁建筑物6200m2。该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大量农田,还有一定数量的果树和路旁绿化带,改建中型桥梁桥址,位于X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边缘,其下游4km处为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新建桥梁跨越的Y河为宽浅型河流,水环境功能类别为II类,桥梁设计中有3个桥墩位于河床,桥址下游0.5km处为某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公路沿线分布有村庄、学校等,其中A村庄、B小学和某城镇规划住宅区的概况及公路营运中期的噪声预测结果见下表: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及评价量。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3、为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队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第一题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及评价量。答:(1)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为昼间和夜间。(2)评价量分别为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eq,dB(A))Ld和Ln。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答:(1)A村应搬迁。因为该村超标较高,且处于4a类区,采取声屏障降噪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宜搬迁;(2)城镇规划的住宅区,可采取以下措施:a、调整线路方案b、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以及绿化c、优化规划的建筑物布局或改变前排建筑的功能因为该段为新建路段,可以通过优化线路方案,使线路远离规划的住宅区;也可以设置声屏障并安装隔声窗、建设绿化带的措施达到有效的降噪效果;当然作为规划住宅区,也可以调整或优化规划建筑布局或改变建筑功能。2(3)B小学。不必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因为营运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虽然超标,但超标量较小,且夜间学校无人住宿。3、为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答:建设防撞护栏、桥面径流导排系统及事故池。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答:(1)关注拟建桥位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源地及取水口;(2)关注桥位下游鱼类保护区的级别、功能区划,主要保护鱼类及其保护级别、生态特性、产卵场分布,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保护要求等;(3)调查河流的水文情势,包括不同水期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泥沙含量的变化情况;(4)调查水环境质量是否满足II类水体水质;(5)沿河是否存在工业污染源,是否有排污口入河。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说明理由。答:(1)可以。(2)减少桥墩数量(甚至可以考虑不设水中墩),这样就减少了对河道的扰动,降低对水质的污染,可以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保护区的影响;施工工期安排时,避开鱼类繁殖或洄游季节施工,避免对水文情势的改变,也可以减缓对保护区鱼类的影响。二、纺织印染项目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下表。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一是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3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夜间55ddB)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