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重设计——从一节生物课谈课程标准的落实[内容摘要]新课改,新理念,课堂教学的几重设计。“利用隐性资源,激发兴趣”,精心设计课堂引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主体。“继承”可以让我们变得丰富绮丽,但“创新”却可以播下幸福的种子,收获的将是明天清新的空气。通过“情感”的过滤,“态度”的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一点一滴确立,从身边做起,享受学习。[关键词]隐性资源自主学习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如何全面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成为课程实施者的一大挑战。本人结合一节课——“水中生活的动物”(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谈谈对课改教学的几点有益的尝试:一、利用隐性资源,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隐性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动植物和人体的经验,有些学生有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有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有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有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辛苦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的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与物化的课程资源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头脑中,需要教师来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或课后的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其学习热情。在这一节的开头,由“你所知道的水中生活的动物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出本节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见闻,列举了许多动物。在学生列举的大量水中动物的基础上,可以整理归纳出:哪些是腔肠动物,哪些是软体动物,哪些是甲壳动物,哪些是哺乳动物,哪些是鱼类?这样,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概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的一些特征时,学生并不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相反,学生接受得比较自然,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在水中生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它们有何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本课要做重点探究的动物——鱼类上。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此次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好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自己分析问题,使其通过高质量和高密度的思维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来达到上述目的:活动之一:探讨“鱼的呼吸”设置问题——1.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开(或闭合)呢?2.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3.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原因之一是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鳃;鱼要生存,还得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这样就得探讨鱼的运动器官。活动之二——探讨“鱼的游泳”设置问题——1.鱼的外形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2.鱼在向前、上浮、下潜、转弯及停在一定水层时,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分别怎样摆动?3.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保持平衡?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学生观察,分组讨论……结论是——鱼是靠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并没有立即给出正面的解答,而是进一步引导——如果没有鳍,鱼能前进吗?该如何验证呢?这样可以为后面探究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埋下伏笔。三、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