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天府新区科研课题《课堂教学“四导三练”策略研究》研究方案成都天府新区正兴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自2014年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教育事业全面融入大成都以来,直管区领导对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还在适应从丘区薄弱学校向天府新区核心区重点发展学校的转变时,城市快速发展的列车就已把我们载到了要求更高的一个展示平台: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要适应新的中考机制、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们正兴中学的每一个领导和教师面前。“思则变,变则通”,当我们在展望正兴中学未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脚踏实地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当我们去归根结底、追本溯源时,发现无论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所在。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其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特点表现为:不同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差较大,有的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有的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本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到何种程度也不清楚。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因为教学的随意,其课堂效益也会出现较大差异。这些问题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学校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成效差异较大,在区教学质量评比中,有的学科靠前,而有的学科则是垫底。在同一年级班与班的教学质量评比中,也会出现平均分差异较大的情况。这固然有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但就整个学校发展而言,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却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即课题。为了减少或缩小这种差异,学校经过调查和研究,准备通过《课堂教学中“四导三练”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从课堂中教师的导、学生的练入手,对导与练的形式与方法进行研究,用以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从而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质量。二、课题的界定课堂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特定地方把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它是一种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四导三练”: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导(导向、导思、导学、导练)与学生的练(训练思维、训练学法、训练运用)相结合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与“先导后练”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一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导的方式,学生在一堂课中的练习多样又多次。其特点是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预设导的方式,并根据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同时也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多次课堂练习,让教师的导为学生的练服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反馈适时调整导的形式。这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更精细,更科学。策略: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采取的方式或处理问题的方法。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等。课堂教学中“四导三练”策略研究:这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向、导思、导学、导练”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的思维、认知、理解、运用以及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研究。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里,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种.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本人应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谓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是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需求在个体心理上的直接反映),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一般说来,人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以及相似的角度和程度如何。奥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