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让操作支撑思维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沟通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怎样让操作更有效些呢?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明确要求——有效操作的前提 有一段时期的数学课堂很流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再简单交代一下怎么做,然后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看起来非常喧闹,可是学生究竟能从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收获什么,值得思考。撇开小组活动的话题,就操作而言,想要有效,在操作前就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之后怎么办。 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从 4根 3 厘米、4 根 5 厘米的小棒中任意取出几根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课前,老师为同桌两人准备了 8 根小棒,教学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先提出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左边的同学先摆,右边的同学在作业纸的第一个表格里记录它的长、宽和周长,然后交换。(2)比一比,哪两个同学摆出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最多。这些要求提得很具体,也有针对性。虽然只是两个人的操作活动,但老师仍然进行了分工,并交代清楚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同时注意激励学生更积极、更专心地进行操作。正因为明确了要求,操作过程中,同桌合作得很顺利,有的在短短的时间内摆出了六、七种不同的长方形。试想,假如要求不明确,直接让学生摆,很可能出现同桌两人各忙各的,或者一个做另一个看的现象。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操作就避开了盲目性、无序性,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这样的操作当然是有效的。 二、启发思考——有效操作的途径 数学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活动,动手操作要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支持其内在的思维活动。假如没有思维的参加,动手操作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既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从操作的结果中进行思考。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学生用三角板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角比一比,比了四次,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操作后,老师提问:能不能让比的次数少一些呢?有的学生发现把纸对折,只要比两次,假如对折再对折,只要比一次。随后,老师要求学生再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比一比。老师看似随意的一个问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