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楷模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楷模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流着泪,搭起了灵棚。后勤工人默默将灵棚周围的积雪扫了一遍又一遍。全院职工一面流着泪一面扎着圣洁的白花。美容科的医生为她整理遗容,小心翼翼地为她化妆,要把我们尊敬的好院长打扮得漂亮一些。这是李秋实院长平生的第一次化妆,也是最后一次化妆。我们医护人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在零下30度的低温下,穿着单薄的白大衣,胸前佩戴着圣洁的白花,守护在她的灵前。我们多么想再陪陪她,再陪陪我们爱戴的秋实院长;多么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再多看一眼我们尊敬的秋实院长!12月31日,全院职工、全县家乡父老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她的遗体静静地安卧在鲜花丛中,人们伫立在寒风中为人民的好医生、我们的好院长——李秋实同志送行。当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向她最后告别,抬起她的灵柩时,人们悲痛欲绝。人群中自发地让出一条通道,两旁打出了“我们永远怀念您,李院长!”的条幅。人们挤在灵车前哭喊,呼唤着李秋实的名字。1963年,党组织保送她进了本溪卫校。1967年,毕业后没等人家询问,她就主动表了态,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八里甸子穷乡僻壤,李秋实一呆就是三年。三年里,她跑遍了这里的沟沟岔岔,成了当地农民的贴心人。也正是在这里,她学会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责任”。1970年,她调入县医院。那时县医院缺人,缺设备,也缺少完备的科系。1971年,她被选派到本钢总院进修耳鼻喉科,回来后她马上投入这个填补桓仁地区空白的科系建设中。耳鼻喉科的成立,使秋实医生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在李秋实人生52个春秋中,无不充满着奉献的崇高旋律。自1993年李秋实就任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以来,在县医院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每一处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她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发展事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2062万元,增幅达109%,人均收入由3905元增长到12524元,用于基础建设和改善医院环境总投入80多万元,后勤附属设备投入100多万元。过去,由于县医院没有ct机,许多重危、疑难病人需要花钱雇车到外地做ct检查,既延误病情的及时治疗,又增加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各种困难。为了解决人民群众这个实际困难,同时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水平,李秋实多方奔走,积极争取资金。经过艰苦努力,医院投资250万元,购入一台全新而先进的ct机。这台ct机自1995年投入使用以来,每年的使用者高达3000多例。引进ct机后,医院又陆续购置了彩色超声波检测仪、血磁治疗仪、血球计数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县医院诊断治疗水平,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医院的收入。在抓好医院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李秋实十分注重加强医院的软件建设,从整体上不断提高医疗队伍的素质。李秋实认为,上级医院的培训与指导,是提高医疗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一个偶然的机会,秋实医生从转诊回来的病人那里知道了沈阳医大几位医生的名字。虽然素不相识,但对知识的渴求和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急切心情使她大胆地提起笔来向他们求援。多封来信感动了医大的医务人员,他们破例接纳了这位只有中专文化的山村医生前去进修。机会难得,她倍加珍惜。别人管5张床,她管11张;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她抢着去干;遇到简单的手术,她抢着做;遇到疑难的大手术,她总是抢着当助手,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一记录。她这种求知若渴、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教授和专家,得到了许多专家和教授的悉心指导,使她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与患者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她废寝忘食,经常24小时呆在病房里。晚上,她经常睡在患者的病床上。为了节省时间,她常常是买上几个馒头,倒上一杯开水,放几粒盐,这就算是一顿“美餐”了。一有空闲时间,她就抓紧时间写病志。按规定,进修一年以上,才有评优的资格,可是只进修了半年的李秋实却被破格评选为优秀进修医生。沈阳医大五官科主任李慧平说“李秋实在我们医大进修期间,科简直成了我的一条胳膊。”半年进修,不仅提高了她的技术水平,也让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