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成果公报课题名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批准号:HKX125004 课题负责人:吴小红业务职称:一级教师工作单位:海口市琼山第四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是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规划教师“个人课题”,从 2012 年 1 月开始研究,现在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任务,现将课题的研究成果汇报如下:一、指导思想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二、问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由来1、加强未成年道德教育的需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道德行为教育是学校的必需首先,对于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其次,针对本校提出的“文明伴我行”道德教育,在这个道德教育的时期下,道德行为教育成为身为班主任的我是必需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渠道。第三,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