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名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经验借鉴丁锋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开发区传统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产业战略、功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同时开发区之间以及开发区与其他园区之间同质化竞争的态势也日益凸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作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系统的发展经验,供安徽省开发区参考。一、知名开发区建设转型与创新发展实践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并最终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一是科学地园区规划与前瞻性地产业规划相结合。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工业园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园,对其进行合理而妥善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规划为电子等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沿海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规划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为住宅区和各种综合设施。另外,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90 年代初,新加坡政府通过对世界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 21 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为此成立了生物医药园,并且从世界各地网罗生命科技人才,同时政府拨出 50 亿新元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截至目前,生命科学产业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的发展。二是基于园区发展基础与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60 年代针对劳动力技能低下、失业率高的现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出口型行业;70 年代,抓住电子产业快速增长的机遇,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本地配套企业以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到当地投资;80 年代,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入驻园区。经过 40 多年的转型升级,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及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三是政府在园区土地利用方面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裕廊工业园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其高效集约的用地机制。裕廊镇管理局对工业区的土地利用,主要采取出租土地、建设标准厂房、推行“整体重新发展计划”和“退还多余土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