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幼儿园的小课题讨论文章 幼儿园的小课题讨论文章 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实践和教育科研的实践充分证明,课题讨论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学校的课题讨论中,一些学校有收获,有成果。但我们不可否认,课题讨论闹忙一阵子,唱了一路的歌,结果却发现无词、无曲。即课题讨论不能常态化,没有实效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加强课题讨论常态化对策的思考,是学校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课题讨论不能常态化的现状 (一)重形式轻过程。 “申请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这是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参加课题讨论的基本程序。在整个程序里面,开题轰轰烈烈,有关人员都到场,笔记做得很完整,只是为了充实材料;而结题要么是草草收场,参加课题讨论的老师交出一份结题报告,课题讨论就结束了,要么在结题前搞临时集中进行材料突击,忽视最为重要的讨论实践过程,以至于很多课题讨论的结题报告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结晶,并没有多少有用价值。 (二)重演绎轻实践。 有些课题选题宽泛,讨论的主要方式是找资料、闭门造车、做些文字资料,缺少实际的调查、测量、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只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的讨论成果脱离实际。 (三)重完成轻有效。 课题讨论需要对老师进行培训,但一些学校的培训的问题也诸多。如课题理论材料、学习材料、培训材料随意性很大,没有围绕专题讨论选择理论依据作为学习材料或者与专题没有关系,材料的来源比较杂,想到哪里,学到哪里,培训到哪里,找点学习资料,大家做做笔记,留个学习的痕迹。这些理论的学习到底有啥作用都不知道,是无效的学习,实质上这些行为就是一种敷衍,“为讨论而讨论,为课题而课题”,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题讨论一味求新,缺乏后续讨论。 为了追求所谓“眼球效应”,许多老师在选择自己的讨论课题时喜爱标新立异。一旦出现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课题讨论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殊不知,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许多老师一下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和理会,反而拉大他们与课题讨论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一味地求新求异,使老师教育科研缺乏主体性,阻碍对自身实际面临问题的洞察和捕捉;也让老师的课题讨论变得曲高和寡,极大地挫伤全体老师参加的积极性。 (五)讨论成果单一,只求编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