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参考 《诗经》中的草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向后人展示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宽阔的社会历史生活画面,而其篇章中所涉及到的草木鸟兽意象,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更成为后人探讨先民思想情感的重要基础。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揭示出《诗经》中鸟兽草木意象的最直观的作用,即增长认识,而《诗经》所涉及到的鸟兽草木意象,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后人通过鸟兽草木这些外在的客观物象,来析求其中所蕴含的先民的主观情感。《诗经》中,尤其是国风的很多篇章都涉及到鸟兽草木,而这其中尤以草木为甚,草木不仅是作为人们满足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也是引发诗人比兴以抒发真实情感的媒介,男女婚恋生活的寄情、引情之物,祭祀中传达虔敬之情的不可或缺的祭品。总之,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草木的痕迹。 《诗经》中的草木首先是触发诗人比兴的媒介,孔子所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经》中涉及的草木种类之多,诗人或以之起兴,或以之为喻,形成了《诗经》的重要创作手法“比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谓“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意即外物触发诗人情感而引起诗人吟咏,联想不已。而这种联想是跳跃式的,完全不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自然事物凡是足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者,皆可起兴以表达动之于中的情感。 《诗经》中因草木起兴,或抒发感情不顺而郁悒之情、或表达仰慕贤者的爱戴之情、或祈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情感,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先民们的喜怒哀乐。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诗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曰:“《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这一说法不一定正确,起兴不必完全根据理性逻辑思维来讨论,诗中的淑女采荇菜不应当以实际场景来看待,而应该是君子目见河边之荇菜,而联想起所悦之淑女,进而想起求而不得、夜不能寐的情境,故反复咏叹,并表达自己渴望与淑女过着“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生活。如《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此诗以甘棠起兴,睹甘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