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看到题目总有一种感觉: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光看了书名,更觉得心理学这东西专业性太强,许多专业术语读都读不清楚,下意识就产生一种抵触心情,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之后谁料想,“不看不知道,书中藏奥妙”,原来以为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竟被刘儒德教授用那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一一介绍、演绎,阅读起来充分激活了自己熟识的从前学问阅历,一时竟舍不得放下。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化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赐予了启示、引导。比方蝴蝶效应:书中介绍,1979 年 12 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工作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冗杂的改变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书中还讲到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蝴蝶效应告知我们:要特别留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第 2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看到这儿,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它不就是在提示我们要从详情上来关注我们的同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学的许多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例如:有的孩子不会整理自己书桌,书包。一上课不知道摆放书本、文具,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一下课,又不知道换书本。到其次节上课了,其他同学都预备上课,他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假如到中午放学,向他桌子上一看,啊!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他的桌子上确定会什么书,满满一桌子的书摆的横七竖八。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我们没感觉到什么,因此家长就代劳,这种心理制造了条件,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了其次次, 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还有同学书写不仔细,读书不专心,不讲诚信等这些坏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老师肯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大事保持敏感,找到教育大事中的支点善加利用,去除教育大事中可能存在的“蚁穴”。宏大正是存在于详情之中! 再比方书中提到的詹森效应,曾经有一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