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36开课学期:第2学期授课教师:张艳萍(教授)、肖凤(教授)、高红英、赵玲玲(实验师)授课对象及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工作技巧。课程内容将介绍主要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医务社会工作各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重点侧重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及服务进程的掌握。三、教学目标及要求(一)知识方面的目标及要求1.了解医学心理学学科范畴;掌握健康心理和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2.了解医学伦理学学科范畴;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含义;掌握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掌握生命与死亡的定义与标准。3.了解社会医学学科范畴;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掌握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掌握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掌握基层卫生服务的内涵。4.了解医务社会工作范畴,了解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掌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二)能力方面的目标及要求1.提高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提高化解医患冲突的能力。2.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丰富和提高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效果,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个人、群体和社区健康与疾病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3.如何在医院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能够运用掌握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处理医院发生的各种涉及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事件。四、教学内容的设置主题一:《医学心理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心理学学科范畴;掌握健康心理和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提高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提高化解医患冲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健康心理和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和进行心理干预教学难点: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分析教学时数:8学时/学分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医学心理学导学(2学时)1.掌握医学心理学定义2.了解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3.了解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4.了解医学心理学与现代医学模式5.医务社会工作者所应了解掌握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能力第二单元健康心理(2学时)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评定。心理健康的定义、常见影响正常人心理健康状态的事件—挫折与应激。心理评估的常识。2.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从胎儿到老年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第三单元异常心理(2学时)1.了解情绪情感障碍表现及识别2.了解人格障碍的分类及识别3.了解精神障碍的分类及识别第四单元病人心理与医患沟通(2学时)1.掌握病人心理需要与心理变化2.掌握医患沟通的概念及技巧主题二:《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伦理学学科范畴;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含义;掌握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掌握生命与死亡的定义与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伦理困境的抉择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分析教学时数:6学时/学分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医学伦理学概述(2学时)1.掌握医学伦理学定义2.了解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3.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4.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应用5.社会工作与医学伦理学的关系第二单元医患权利、义务与医疗人际关系(2学时)1.掌握患者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2.了解医务人员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容3.了解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4.了解医患关系模式5.了解医患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第三单元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2学时)1.掌握死亡与死亡的标准2.了解脑死亡的伦理问题3.了解安乐死的定义和伦理分析主题三:《社会医学》教学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医学学科范畴;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掌握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掌握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掌握基层卫生服务的内涵。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丰富和提高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