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高校保卫工作思考摘 要:本文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入手,对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保卫工作者应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心理问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找出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保卫工作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多,心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有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湖北学者张英对 18 岁-30 岁在读和已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年龄在 18-22 岁的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者比例较高。”笔者对浙江省某高校 08 级 800 名大学生入校时进行跟踪调查,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有明显心理问题学生 98 人,休学 2 人,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2.25%和 0.25%。调查显示,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由此产生出来的问题不仅困扰学校、家长,事件的残酷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不容乐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入高校后,尽管历经三十几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并不平衡,至今仍有一些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及与精神疾病的关系也没有很清晰的了解。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类型(一)适应障碍型。表现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多出现于大一新生群体中。近些年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差,突然的生活环境改变,使他们措手不及,对新环境产生不适。但大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均能适应新环境。然而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而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情绪波动等,甚至出现社会功能的改变。适应障碍问题是近些年心理问题大学生增多的原因之一。(二)学习困难型。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学习态度问题等因素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焦虑感增强。大学阶段的学习多体现为自主性和专业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宽泛,学习也更有深度和广度。部分大学生对此产生不适,导致迷失自己。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使部分大学生感到学习乏味无聊。也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结果多门科目不能通过考试,这部分学生丧失信心,出现厌学、旷课、逃课等违纪行为。(三)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型。人际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