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严酷的生态危机现实,人类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1962 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问世,使全世界还都沉溺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的人们开始注意到生态危机的存在。1972 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 “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使人们的环境意识进一步觉醒。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认识到人类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大自然的朋友。1987 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第二次环境大会,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 《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文件。各国普遍认识到: 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彻底改变靠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生态环境而维持发展的传统生产方式,人类必须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融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概念开始产生。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