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宠——黄龙玉 下面是转自一位地质学者的观点: 本人不懂玉,由于学地质出生,每天与土石打交道,在这里提供点自己肤浅的认识,从自己的地质专业角度谈谈对黄龙玉的认识和看法。 一、是否为玉 “黄龙玉”,也称“黄蜡石”,故许多人将其归类为“奇石”。何为“玉”?最精简的定义出自《说文解字》中,称“石之美者”为“玉”。所以,玉本为石,因为喜欢的人多了,才可称之为玉。现在我们普遍认为,石成为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自然之美:自然,即非人工制造,而美是玉石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要求玉石具备颜色艳丽、纯正、匀净、透明无暇、光泽夺目。“黄龙玉”的自然美特性是大家公认的。 2、稀罕之物:物以稀为贵,这一法则在玉石上得到了最大体现。越是稀罕的玉石越名贵,如翡翠,全世界仅产于缅甸,是玉石中极品。而“黄龙玉”有她的奇特性,她仅产于云南龙陵县不到 2平方公里的范围,可称稀罕;且黄龙玉的自然美与在其它地方发现的化学成分相似的玉或石相比,均可称为稀罕之物。 3、经久耐用:玉石不仅要求色彩艳丽非凡,还需具有永葆艳姿美色的耐久性,即玉石必需坚硬耐磨,化学稳定性高。为什么许多大理石非常美,却不被称为玉?原因即在于大理石不耐酸,稳定性差。黄龙玉主要成分为 SiO2,耐酸耐碱耐高温,稳定性良好。 可以说,不论从哪方面来衡量,“黄龙玉”均完全符合玉的所有定义。 二、玉的地质学特征 作为玉石,我认为应满足如下一些基本的地质学特征: 1、由火成岩侵入形成的侵染、交代、变质体:几乎所有的玉石,如和田玉、翡翠等,其成因均与火成岩密切相关。玉石的形成,主要由于火山岩侵入过程中,有大量高温、高矿化液体从火山岩体中溢出,这些高温液体在火山岩体边缘,侵入其它岩体的节理、裂隙、构造破碎带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迅速下降,液体中的矿物质迅速沉淀下来,通过侵染、交代、结晶等作用,使岩石结构和物质成分发生改变,形成脉状、透镜体状、带状变质带,是玉石形成最主要的地质学成因。黄龙玉同样也产于花岗岩边缘接触带上,原生矿体成脉状、薄层状、透镜体状岀露。 2、为细晶至隐晶结构:当岩石的结晶颗粒大于 0.1mm,难以形成通透、细腻的块体,其观赏性能和价值迅速丧失,玉石级别的矿物结晶体,通常其晶体颗粒不能让肉眼看到,甚至不能在放大镜下看到,这也要求晶体颗粒不能大于 0.1mm。而且往往晶体颗粒越小,质地越优,如昆仑玉(青海玉)一般为 0.05-0.005mm,而成分基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