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肥东县实验小学张永贵一、我对教材的认识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85-90页的内容。《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节课将为以后学习质量单位吨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学科铺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这样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根据教学内容及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盘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看商品包装上的质量标识,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特别订出了情感目标: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法和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二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质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二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质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品质量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把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法确定为: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针对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为:启发式、讲解法,分组实验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四、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全程分为四个大的层次:创设情景、生活导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在生活中实践和总结。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先谈谈创设情景、生活导入我采用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接触到一些以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物品。于是我让学生到超市去调查一些物品的质量,得出调查的这些物品有轻有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轻重有关的克和千克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克千克这种单位的作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分三个环节(一)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1、认识秤,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通过教师实物演示,结合多媒体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常用秤的种类、名称、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使用盘称时首先将刻度盘上的指针定在起点处,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里,最后看案秤的指针所指的位置,确定所称物品的质量,当刻度盘上的指针指向数字“1”时,说明托盘内物品的质量为1千克,那么当刻度盘上的指针指向数字“2”时说明托盘内的物品重2千克。2、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我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而坐,每组均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通过掂一掂、比一比、数一数、看一看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具体作法是:A:称出1千克洗衣粉,掂一掂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B:估计1千克苹果有多少?然后称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准备大小不一的苹果若干,学生在称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