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悉、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切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悉、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切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生活数学、趣味数学。本文就对如何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进行一些探讨。一、创设生活情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苹果(学具)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个);(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二、挖掘生活例子。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老师并不需要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周末,小强的妈妈和姑姑去超市购物,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妈妈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她身边有323元。姑姑看中了一件上衣,价值397元,她身边有462元。她们该怎样付款呢?怎样付得更快?这里这一教学设计就赋予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色彩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三、增强生活意识。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