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入课堂,好似春夜喜雨来 ——聆听《春》第一乐章教学案例与反思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孔 璇 一、 教学背景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春》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作品,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主题生机蓬勃,充满了欢快的春天气息,插部旋律鲜明,整首乐曲春意盎然。教参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了解曲式结构的知识,能用动作表现音乐。 二、 教学设计思想简介: (一)解析教材,确定内容: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流传至今已经三百余年,因旋律优美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整首乐曲由主部和四个副部构成,主题旋律生机勃勃,四个副部形象鲜明的描绘了春天的鸟、雷雨、溪水、雨后。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好听易懂。 教师在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后,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根据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确定了“总—分—总”的乐曲欣赏教学步骤,紧扣“主题旋律的感知”,以音乐要素为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趣味性强、富有吸引力的层层递进的音乐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作为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的不可缺少的介质,在这堂课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导入中的木棉花图片,创设出了亲切活泼的教学气氛,从情感上拉近孩子们与本课内容的距离。整堂课中的音乐片段、现场演奏会的视频,都是音乐欣赏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扣“要素”,注重“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师在授此课时从旋律的情绪感知入手,过渡到音乐要素感知,并由此引发学生们的想像,由旋律的强弱想到不同事物的对话,将枯燥的乐理知识化为生动的形象理解。从音乐要素的感知中自然过渡到音乐创编,并在潜移默化中指引学生学会如何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欣赏音乐。 例如,副部聆听时,教师指导学生跟随音乐,展开想象,自由创编各种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例如,第二次全曲聆听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全曲的律动。 整个教学就是一个从春天到音乐,音乐与春天相结合,最后又回到音乐的过程。 (三)方式多变,层层递进 主题的学习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如果只是反复的听,一定会让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主题旋律单独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围绕着主题薛轩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