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简便计算常见错误的分析不久前,我对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展开了一次简便计算专项调查,出了 10 道题目(附后),要求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测试结果如下表:班级 时间 学生数 全对学生率 错 1-2 题学生率 错 3-4 题学生率 错 5-6 题学生率 错 7 题以上学生率 四(1) 15 分钟 40 10% 20% 30% 20% 20% 四(2) 15 分钟 41 9.7%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1.9% 34.1% 17.1% 14.6% 仔细翻看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五花八门”,运算律张冠李戴。询问学生,学生都说各种题型综合起来就无从下手了,有些能简算的题忽略掉了,有些无法简算的,又在费尽周折地简算。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能很好地理解了运算律,可在练习中却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种“似会而非”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把学生的错题进行归类整理,从知识的本身和学生的心理两方面作了剖析,实行了一些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错误一、感知不准确 【错题例选】 例 1 683-193 例 2 210 42 =638-200+7 =210 42 =438+7 =210 (40+2) =445 =210 40+210 2 =8400+420 =8820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成因分析】上述这两种错误情况,常常被家长、学生归结为“粗心大意”,没有好好看题目。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对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再加上学生在做题时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等原因,致使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数字、符号,如把“83”写成“38”,把“ ”写成“ ”;有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又抄了下一题的后半部,牛头不对马嘴;有的学生还没有把多位数看完,就急于计算,把 10000 抄成 1000 等等。 【解决对策】 面对学生这种因感知错误而造成算错的情况,老师既不能因归咎于“粗心”,而放任自流(有些老师简单认为只要掌握了计算方法,会做题就行了),也不能因此而一味责备批判学生。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加,培育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必要的突出(可用彩色粉笔),加强其刺激强度,也可以提供一些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对比辨析,力求减少因感知粗略而造成的错误。 错误二、算理不清楚 【错题例选】 例 3 683-201 例 4 52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