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1 0 工商管理本科班 李爱霞 2 0 1 0 1 3 1 1 0 2 2 唐代文学是文学史的一座高峰,李杜是盛唐文学的最高代表,比起李白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杜甫则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则是充满悲慨,杜甫相对于李白的人生遭遇,更多了一些灰色的空间。在漫长的唐诗发展过程中,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七律诗的格局出现了绝无仅有的高峰。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是因为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正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困居长安的十载有余,还是经历了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亦或是晚年的漂泊。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杜甫对待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他命途多舛,想辅佐君王,却又郁郁不得志,动乱的背景下,他的感情尤其敏感,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变得低回起伏。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把自己的悲痛变成了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忧思,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一、杜甫诗歌风格 (一)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