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病害 1、侵染性病害 (1) 杨梅癌肿病俗称“杨梅疮”是杨梅小枝干及树干上的主要病害。病部肿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小枝被害后,形成小圆球肿瘤,在肿瘤以上的枝条死亡。在树干上发生大量肿瘤后引起全株死亡。发病初期出现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成肿瘤,表面变得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化,质坚硬,瘤呈球形,最大直径可达 10cm以上。一个枝条上肿瘤少者 1~2 个,多达 5 个以上,一般在枝条节部发生较多,对枝条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病原菌在树上或残枝的病瘤内越冬,次年 4 月中、下旬细菌从瘤内溢出,通过雨水、空气、接穗和昆虫传播只能从伤口侵入,以 6~8 月发病最多。防治办法发:(1)药剂防治:3 一4 月,在肿瘤中的病菌传出以前,用刀刮除病斑,然后伤口涂硫悬浮剂加402 抗菌剂(843 康复剂)100~200 倍液,也可在病树主干分叉处 挖 一小孔 滴 入402 药液。也可用石 硫合 剂涂布 伤口。 (2)剪 除病枝(要求 新 梢 抽 发前进 行 )并 烧 毁 。 (3)在采摘杨梅时,不要弄破树皮。杨梅采后及时喷洒1∶2∶200 波尔多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77%可杀得 2000 型 1000 倍液或 10%农用链霉素 600~800 倍液。 (2) 杨梅褐斑病是杨梅叶片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县杨梅产区普遍发生,而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杨梅根腐病是 90 年代在杨梅上发现的新病害。该病最明显的症状为地下烂根,导致树冠较小的盛产树从发病至全树枯萎死亡在高温夏秋季节仅几天时间,树冠高大的老树从发病到死亡也仅能维持 1 年左右时间。杨梅根腐病以盛果期树发病最多,以采果后的 7 一 8 月症状表现最快死亡率最高,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树也同样患病死亡。该病是由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侵染为害(病原菌为座菌目的葡萄座腔菌)。发病树10 月份开始落叶,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质量。杨梅褐斑病:又名炭疽病,俗称杨梅红点。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囊果。病斑多时叶片干枯脱落,重者全株落光或树体死亡。病菌在叶中越冬,次年 4 月底到 5 月初,病菌随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潜伏期较长,到 8 月中、下旬才出现病斑。该病 1 年发生1 次,无再次侵染。防治方法:剪除病叶、枯枝,多施有机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