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三星如何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 三星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负债高达 180 亿美元,这家当时几近破产的韩国企业,如何在短短 10 余年间破茧成蝶,一跃成为“国际巨星”?三星成为了一家真正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李健熙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1998 年 7 月,赤字超过 1700 亿韩元的三星电子,在 1999 年摇身一变,实现 3.17 万亿韩元纯收入逆转。“新经营”运动让三星成为了一家真正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李健熙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三星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负债高达 180 亿美元,这家当时几近破产的韩国企业,如何在短短 10 余年间破茧成蝶,一跃成为“国际巨星”? 关键时刻: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韩国,众多韩国公司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三星也面临着生死时刻,公司业务全面告急,长期负债最糟糕时达到 180 亿美元。 关键抉择:早在 1993 年,三星集团会长(董事长)李健熙为了使三星实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飞跃,倡导了后来引起极大关注的三星“新经营”运动。 关键策略:“新经营”运动先从抛弃二流的产品形象入手,提高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质量,并确立三星独创的设计风格。为了保证革新不间断地推行,李健熙在强调教育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各个进修项目,实行体制化的人才管理革新。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又在1997 年启动第二期“新经营”改革,以6 项措施应对危机。 策略结果:1998 年 7 月,赤字超过 1700 亿韩元的三星电子,在 1999 年摇身一变,实现3.17 万亿韩元纯收入逆转。“新经营”运动让三星成为了一家真正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李健熙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韩国,众多韩国公司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三星也面临着生死时刻,公司业务全面告急,长期负债最糟糕时达到 180 亿美元。 引以为豪的产品在海外却是便宜货 早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三星就已经开始要么变革要么死亡的战略选择。1993 年对三星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1993 年 1 月 31 日,三星集团会长(董事长)李健熙前往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调查。通用、惠普、飞利浦、索尼、东芝等世界一流产品充斥卖场,售货员不停展示着各自产品的款式和性能。然而,三星产品却在一个角落里布满了灰尘,包括李健熙在内的三星电子公司高管都震惊了:在国内一直以第一身份引以为豪的三星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却如此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