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内科学:血栓形成应做检查2、凝血酶调整蛋白增高 凝血酶调整蛋白或称血栓调整素是一种作为凝血酶之受体,存在于内皮细胞外表的单链抗凝糖蛋白。TM 与凝血酶在内皮细胞外表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特异性地使蛋白 C 转变为活化蛋白 C(APC)。TM 是反应内皮细胞受损的敏感的特异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或内皮细胞外表 TM 增高,阐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3、血小板检查 包括血小板黏附、聚拢性增高;血浆中血小板释放物含量增高,特殊是 α 颗粒中特异蛋白质 β 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 4 因子(PF4)增高及血小板 α 颗粒膜蛋白 GMP-140 增高,血浆中 α血小板致密颗粒的释放物 5-羟色胺含量增高而血小板内浓度下降;血浆TXA2 的代谢产物 TXB2 增高和(或)前列环素化时产物(6-酮-PGF1α)减低;都反响血小板被激活。4、凝血因子活化增高 人体凝血因子促凝活性(F:A)及抗原性(F:Ag)的水平一般在 100%.在血栓性疾病中,F:A 及 F:Ag 可明显增高。凝血酶原片段 1+2(F1+2)和片段 2(F2)水平上升,F1+2 是反应凝血酶的活性,F1 和 F2 是反应内生凝血酶的活性。凝血时间和 APTT 缩短。5、血浆抗凝血因子削减 抗凝血酶-Ⅲ、蛋白 C、蛋白 S、HC-Ⅱ、APC敏感率及 cl-克制剂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特殊是对遗传性、家族性血栓病的诊断有肯定的临床意义。6、纤溶活性减退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可反响纤溶活性。FDP 中 D-二聚体增多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纤维蛋白肽 A 含量增高提醒已经有凝血酶形成,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初期标志。血清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表达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增高,提醒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增多。此外尚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t-PA及 PAI 测定等也可作为纤溶观看指标。7 、血液流变学的转变 血液流变学的转变一般应用血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全血复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红细胞触变性和黏弹性等指标来反应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全血或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触变性、黏弹性往往减少。8、血管造影术 是诊断血栓栓塞病较为精确牢固的措施之一。可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外形,闭塞程度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此外下肢逆行性静脉造影还可以诊断静脉瓣损伤程度及血液倒流状况。对本病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推断有较大的价值。但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