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对于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它是继《硅》、《氯》后又一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硫》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经验层面 从知识经验上讲,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气易溶于水等,但对氨气的化学性质背后蕴含的原理就不太清楚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喜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发现解决问题。 2.3 个体差异层面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1 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3 .1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氨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以及碱性; (3)掌握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3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氨的还原性、与酸反应等的探究,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 .1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与酸的反应; (2)铵盐易分解、与碱反应。 教学的难点为:(1)氨与水反应的微观实质; (2)氨的还原性的自主探究。 4. 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组织教学。相应的,学生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和自主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 5. 教学准备 6.1 实验准备 (1)实验药品:水、氨气、氯化铵、氨水、浓盐酸、浓氨水、酚酞、面巾纸 (2)实验仪器:试管、导管、玻璃棒、圆底烧瓶、胶头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