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8 页主题式教研活动1、教研组根据期初制定的计划和研究课题,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落实教学内容;2、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备好该教学内容的课;3、交流备课,每人特别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并落实研究的主题;4、完成体现集体智慧(在落实研究主题下的)的新教案,推荐上课教师;5、上课。组内听课教师分工关注教学过程中关于研究主题的体现;6、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教学体会及反思,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题谈课堂。7、形成关于本主题的共识及非共识的意见(组长形成书面材料);8、教师将研究主题与自己日常教学结合,反思得失,以叙事的方式写出小文章。9、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材料三:有效教研活动的特征教研活动: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一)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任何一次教研活动,其实都有一个背景。我们能否把握住背景中本质的一面(包括客观形势与自身特点的分析),从而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意图、目标与主题,是教研活动策划的要点。不同人群所关心的话题是第 2 页共 8 页不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反映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把握。(二)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教研活动应该设置让参与者感到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参与者及时交流的机会。可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任务设置上,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会影响参与性,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与者都有相应的要求。(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针对性与可参与性都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建设性”的重要基础。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蹬阶”就是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四)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几次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能否亦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五)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度、驻留度与利用度上。(六)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我们的目标并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指导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材料四:有效的研究方式一旦研究活动的主题(或形式)确定后,教研活动所采取的方式(研究的过程行为)是否有效,将直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