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及演进历程 汉字文字学,历代称之为“小学”,意指研究识字方法之学。研究识字方法,必须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抓住汉字表意原则,掌握六书造字 方法,理顺字形演变轨迹,对应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观念分析字形、字意、字音之间的逻辑关系,发掘各字的文化内涵,恢复汉字结构合理、趣味浓郁的本来面目。这样,学习汉字便能避免死记硬背、呆板枯燥等弊病,变成理性地学习汉字,才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灵活。 一、汉字的起源和造字理论发展 汉字起源于意符文字。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有陶刻意符文字。其刻画精确简洁,显示是专业文字工作者所为。陶刻意符文字,学术界或称之为刻画符号、图画文字、图形文字,大约各从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命名。而意符文字能概括它的全部发展历程。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出土距今 7000多年的陶刻,经徐大立先生整理出 600多个意符文字,内容包括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 计数、艺术等广泛内涵。第一次发掘的 186个意符文字,发表在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研究》第五辑上。其中有一、三、十、、、、、、等似为数字符号;有、、、、、等似为象形字;有蚕吐丝结茧、鸟困罗网、野猪坠陷阱网内、家猪形象等图画;还有多符号组合的、、等图形。这三个多符号组合图形,可能分别表示:初夏(十字花科植物开花)是鱼类繁殖(两鱼并列)季节,捕到怀孕母鱼要放掉(鱼头在网外);养蚕要抓住季节(),蚕茧要及时缫丝,否则蚕蛹化蛾破茧而出,茧便成了废品;织丝带子的方法、工具。均似同短文。 《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5日报道:11月11日到 13日,30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一流专家学者齐聚蚌埠,举办“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研讨会”。会议认为“双墩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传说却没讲“蛇身”功能。汉代石刻画像:男女二人分持规、矩,下身是两条互相缠绕的蛇。两蛇互缠是蛇交配形象。《通钅监纲目》记伏羲氏初创书契、制骊皮嫁娶之礼„„伏,古写“虙、宓”,字素“必”指标准,引申生活规则。即伏羲氏是创建许多生活规则的领袖,人首蛇身是记载伏羲、女娲共创“对偶婚”制度的意符文字字形。 神农氏“牛首人身”,也应是记他发明耒耜(犁子)驯牛耕地的意符文字字形。《易•系 辞 下 》 有 相 应记载。耒耜必 须 牛耕,“牛首”即首创牛耕。神农氏从 工 具 、动 力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