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边缘化的影响与对策探究【论文关键词】边缘化人才;标准;个体;措施【论文摘要】本文分析驻外国有企业的人才边缘化现象、影响因素及对人才、企业和国家的影响,从而提出避免人才边缘化应对措施。人才边缘化是指作为人才的“个体”或“部分成员”因相关因素导致其在岗位或团队中不被重视,被团体决策层忽视的现象。狭义的人才边缘化应理解为岗位的不适应或者是公司决策者将某些人或岗位判定为与主业发展不同步听之任之不加重视的消长状态;广义的人才边缘化是因技术创新和进步把落后专业或技术岗位的某个人才或某类群体排斥出局的现象。人才边缘化随知识经济深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与它们之间基本是正相关的关系。人才边缘化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它随着被边缘化的人才自身学习适应力的增强而弱化,如果不能突破自我意识的瓶颈,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1人才边缘化的定义边缘化,顾名思义是指距离事物中心偏远地带或事物与事物交界的部分。边和缘都是远离中心的形象表述,与事物主流发展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抽象说法,引申为该事物不被看好后冷落至边缘的状态,是与中心的或主流的事物相排斥而不能包容的部分。比如低收入者相对于富人阶层就是被边缘化的人和物,他们不能进入富人阶层主流的活动圈子而至于外围不被重视。2人才边缘化判定的标准标准作为一个尺度,是衡量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差异时需用的参照物,判定人才边缘化同样需要一个标准。每个岗位都有职位要求和职责范围,我认为判定人才边缘化的标准是其工作岗位的设计说明书。学术而言,远离这个标准或者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职责时即被认为人才的边缘化。从宏观角度出发,如果因知识创新导致的某行业效率提高带来原有的技术或工艺被淘汰,那么所持有这种技术或本领的人才视为被边缘化。社会而言,很多外生变量也能认为创造人才边缘化。第1页共6页本文主要从国有驻外企业的一个小小面来分析人才边缘化的判定标准,因此除上述两种标准外,还存有决策者标准。包括该企业的战略发展定位或领导人对公司发展关联度松散行业及岗位涉及的人才没有兴趣,同样视为人才的边缘化。3导致人才边缘化因素分析影响人才边缘化的因素包括三个层面;个体的因素、群体的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三个因素有内部联系,互相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体因素。3.1个体是导致人才边缘化的主要因素。组织行为学中个体是组织构成的基本单元,个体的行为基础直接影响整体素质,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动性以及在岗位工作的创造性与其人才边缘化成负相关关系。如果个体能适应组织变革胜任其岗位责任,那么他作为人才边缘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否则就容易被边缘化。3.2群体是导致人才边缘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群体的相互影响和互为进步必然有个岗位适应的秩序排列,有优秀必然就有落后,如同鲜花也有绿叶匹配的原理,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群体在为组织推进同一目标时是动态的,像沸腾的水花错落散乱,时高时低,必然产生居高者和落后者,落后部分即成为不可避免的边缘化人才。这是组织中群体竞争的反映,是导致人才边缘化不可或缺的因素。3.3社会环境是人才边缘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对组织或者组织中群体和个体都是不可控制的外生变量。比如当前非常优秀的人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次者进入国家事业单位,剩下的人才进企业。相对于公务员和事业饭碗的,进入企业的就是相对的社会边缘化人才。立足社会,没有话语权。这是国家政策和福利等环境因素客观存在导致企业的人才处于社会整体的边缘化。另外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以及人才辈出等因素也加速了现有岗位人才的边缘化。3.4驻外企业人才边缘化的因素。首先是由上而下的因素。由于总部的发展策略改变,驻外企业发展滞后被搁置形成整体的边缘化。另外驻外企业的决策者由于用人的偏好差异,可能原来“受宠的职员”被冷却产生的人才边缘化,或者领导人为第2页共6页维护自身利益启用“自己人”放置到岗位上而冷落了其他人。其次是由下而上的因素。由于某些“人才”与领导“执政观点”不同拍而自甘边缘化,或者因从事不同于驻外企业的业务而与企业离心离德,或者是其懒散和落后导致的岗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