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著名诗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