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作者:林曦来源:《商业研究》2010 年第 08 期摘要:弗里曼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基石,但是弗里曼的研究没有指出利益相关者识别和重要性排序的具体标准,很多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应考虑的管理情境被忽视了。尽管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框架模型,但缺乏解释整体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说服力。此外,弗里曼虽然注意到了战略形成的微观过程,但是没有指出内部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将企业资源在职能部门之间合理进行配置,这些都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关键词: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理论贡献;理论不足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1984 年弗里曼(Freeman,R.Edward)出版了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这本书被誉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但是弗里曼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出评述。一、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里根政府的政策放松了对企业的管治,掀起了合并与收购的狂潮;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激烈竞争,企业正处于一个新的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这就是弗里曼著作的现实环境基础。弗里曼认为这些外部变化来源于一个被称之为“环境”的黑暗区域,并且影响人们处理内部变化的能力。他认为这种新出现的情况已经不能够通过已有的模型或理论框架加以解释和说明,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模型。因此,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方法就被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模型被提出了。要想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为效的管理,首要的问题就是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弗里曼在书中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1]。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是非常宽泛的,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描绘出以企业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弗里曼认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特性来调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显然,由于利益相关者角色的多元化、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差异,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提出的要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才能有效展开。弗里曼将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分为理性层面(rationallevel)、过程层面(processlevel)和交易层面(transactionallevel),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