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性结石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孙西钊吕建林综述叶草群审校泌尿系结石主要分为两类:代谢性结石和感染性结石,其中,感染性结石约占 5%〜15%(1)。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希伯格拉底就认为尿石形成与尿路感染有关。上世纪初,Brown 提出了细菌分解尿素引发成石的观点。1925 年,Hagar 等人报道了一种可水解尿素的细菌蛋白,即尿酶。翌年,Sumer 从刀豆中成功地分离出尿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在无抗生素的年代,感染性结石引起的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肾功丧失率高(2),因此被称作“恶性结石病”。尽管当今的微创技术使尿路结石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但若对这种特殊结石缺乏足够的认识,它反而有可能会成为体外碎石和体内碎石的“陷阱",术后导致严重的尿源性脓毒症(urosepsis),甚至因感染性休克而致死亡。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其应引起高度的警惕。―、理化特点感染性结石简称感染石,其矿物学成分是鸟粪石,化学成分是六水磷酸铵镁(MgNH4PO4・6H2O)。早期的化学分析示其是由三个阳离子(Ca2+、Mg2+、NH4+)和一个阴离子结合而成,故在当时又称之为三价磷酸盐结石。这种结石成分须在脲酶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生成,所以有时亦称其为脲酶石。此外,虽然在当今文献中常把感染性结石称作磷酸铵镁结石或鸟粪石结石,但因其必然混合碳酸磷灰石(Ca10[PO4]6CO3)成分,并且碳酸磷灰石在含量上往往多于磷酸铵镁,所以这些术语是片面而不确切的。完整的名称应为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结石。在临床概念上应当注意,感染性结石是感染引起结石,它不同于结石引起感染。后者多由大肠杆菌所致,而大肠杆菌一般不会产生脲酶(1)。感染性结石的物理性质与其内在结构有关。在偏光显微镜下,其结晶发育不良,自形程度差,排列不整齐,这提示其生长迅速。结石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隙其中“停泊”着大量的解脲酶细菌。感染石质地疏松易碎,密度为 1587kg/m3,纵波速度 2.798km/s,纵波声阻 4.440kg/m2*s*106;杨氏模量 10.5GPa,韦氏硬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 210008E-mail:2.57MPa,断裂韧性 56kPa*m1/2;压力性材料破坏强度 8MPa,张力性材料破坏强度 0.6MPa(3)。由于感染石上的这些声学特性和机械特性低于一般代谢性结石,其阻抗变形力、扭曲力和延展力的能力较弱,比较容易被冲击波粉碎。二、成石机制感染性结石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脲酶阳性细菌引起的持续性尿路感染(4)。脲酶可将尿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1),进而形成铵离子,同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