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 一、生物学特性 1 河蚌的外部形态 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 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 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 H 值为 7-8 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 H 值为 5-9 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 摄食 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 河蚌的运动缓慢。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 2 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2] 二、养殖管理 1. 河蚌的人工繁殖 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 河蚌性成熟需 3 年~4 年。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 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 4 月~5 月和 10 月~11 月产卵,一年产卵 2 次。 1. 2 亲蚌的选择 要选择 4 龄~6 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雄蚌鳃瓣间隔较稀,精巢呈乳白浆状;雌蚌鳃瓣间隔较密,卵巢呈黄色颗粒状。 1.3 亲蚌放养 选择池底平坦、面积 200 平方米~1 亩、水深 0. 6 米~1 米、有微流水、水质肥爽、经清淤消毒的上池或水泥池饲养繁殖。雌雄蚌按 2:2.5 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 20 个~30 个蚌。 1.4 亲蚌的培育 要根据河蚌生理生态特征,做好施肥投饵管理。河蚌的营养是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