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_第1页
1/9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_第2页
2/9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_第3页
3/9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熊秋红 一、 问题之提出 1.司法改革的内容之一:2008年11月,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了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四个方面改革任务。其中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方面,谈到了“技术侦查措施、秘密侦查措施的法定化”问题。 2.两个国际公约的规定:我国于2000年12月签署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3年12月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 20条和《反腐败公约》第 50条规定了控制下交付、电子或其他形式的监视和特工行动等“特殊侦查手段”的运用,我国法律需要对这些措施的适用条件以及所获证据的使用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 3.我国的立法现状:(1)《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中简单的授权性规定。《国家安全法》第 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人民警察法》第 16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2)公安部的内部规定,如 1984年颁布的《刑事特情工作细则》、2000年颁布的《关于技术侦察工作的规定》。(3)司法解释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公布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工作座谈会纪要》,其中涉及特情引诱及其处理问题。 4.我国的实践现状:(1)尽管该问题总体上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但现有的、公开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表明,电话侦控、网络侦控等秘密侦查手段在实践中较为广泛地被使用,尤其在毒品犯罪案件中,秘密侦查措施的使用几乎不可避免。(2)由于对秘密侦查措施的使用缺乏严格的法律规制,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秘密侦查处于“可做不可说”的尴尬状态,通过秘密侦查手段所获得的证据在“合法性”上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的普及性使用,通讯监听等秘密侦查措施若被滥用,将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巨大威胁。 二、秘密侦查的历史发展 1.何谓“秘密侦查”?(1)在我国,与“秘密侦查”在相同或者相似意义上使用的术语还有“技术侦察”、“技术侦查”、“特殊侦查”等。这些概念的含义相互关联但并不完全等同。(2)世界各国对于秘密侦查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法治背景下的秘密侦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