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 38、39 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一、认识1、定性把握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是谁,生:贲老师。师:太小了,看不清楚。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长边拉长(图?),生:变胖。师:宽边拉长(图?),生:偏瘦。师: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生 1:第 4 幅。因为边同时放大。生 2:第 2 幅太扁,第 3 幅太高,只有第 4 幅是按比例的。生 3:第 4 幅宽扩大多少倍,宽也扩大多少倍,它们同时扩大。师:这次长也放大,宽也放大,你觉得是放大吗,生:不对,长和宽一定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认识了放大。(板书:放大)认识: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2、定量刻画思考: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认识到图?是图?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与图?,图?是放大了,放多大呢,我们怎样表述呢,出示图?(2 厘米,3 厘米)、图?(4 厘米,6厘米)的有关尺寸。师:图 1 是怎么放大到图 4 的,能用我们学过的比来说一说,生:扩大 2 倍。师:按几比几放大成图 4,生 1:按 1:2 来放大的。师:有没有第二种想法,生 2:1:4.生 3:2:1.师:有没有第四种声音,生 4:4:1.师:有可能四种都对吗,我们不妨验证一下,可以请教不说话的老师,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阅读材料,先自学圈出比较重要的内容,等会儿再交流。师:看好后有想法了吗?我把这句话摘录了下来: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 2:1 的比放大。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生:学生比划。(上来演示)师:按什么比放大的,生 1:1:2.生 2:2:1.师:还要回顾一下刚才的数据,来继续看尺寸,怎么会有 1:2 的呢,生:你说的是图 1 与图 4 的比例。师:那我应该怎么说,图 1 到图 4 是按什么比放大的,生:4:2.生:6:3.师:我们都约成 2:1。刚才有人说谁比谁呀,生:原来的和放大后的。师:前项是什么,后项是什么?生:前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师:我们在放大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生 1:要同时。生 2:要放大相同的倍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