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 (了解)1.饲料 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2.国际上通常采用 1864年,德国 Ha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 Proximate 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水分、粗灰分(或矿物质)、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 3.必需氨基酸(EAA) 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成年非生长单胃动物需要 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生长动物尚需精氨酸、组氨酸。 5.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6.限制性氨基酸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7.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缩写EFA) 8.常量矿物元素 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 硫等七种。 9.钙、磷不足对动物的影响:幼畜饲料中钙磷不足则生长缓慢,严重时可患佝偻病;成年动物钙磷不足时易患骨质疏松症(溶骨症)。孕畜的产后瘫痪。 10.根据溶解性,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11.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也称营养需要量) 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要量。 11.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种类:不同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除了在制定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定额时采用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以外,其他指标所采用的体系基本相同。在确定营养指标的种类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则差异较大。 12.维持 是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指畜禽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等平衡,同时畜禽体保持健康。 13.维持需要 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组织成分保持相对恒定,即体内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即成为处于维持状态。满足处于维持状态下动物的营养需要,称为维持需要。 14.根据生产类型,可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