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学 1 症状学 一、概述 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出现异常时,临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精神活动不完全等于精神症状。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正常,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⑴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是否一致? ⑵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是否一致? ⑶还要分析这种现象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 ⑷精神症状的判断必须与患者的过去、现在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处境、症状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精神症状。研究精神症状科学称为症状学,症状学又称现象学或精神病理学。 人们对精神症状的认识的四个发展阶段: ⑴第一阶段 19世纪个别症状阶段,人们认识的精神症状只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症状。 ⑵第二阶段 20世纪初症状群或综合征阶段, 有些精神症状常常一起出现,或成群出现。 ⑶第三阶段 精神疾病分类阶段,以某些精神症状或症状群来划分某种精神疾病,创始人克雷培林 ⑷第四阶段 诊断学或精神病理学阶段,将精神症状按诊断或精神病理学归类,如Bleuler创造了分裂症的 4A症状。 每一精神症状均有以下特点: ⑴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⑵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⑶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⑷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检查的方法主要通过交谈和观察。在检查中首先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且确定存在哪些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⑴个体因素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 ⑵环境因素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二、常见精神症状 ⒈感知障碍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