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2002 年 11 月) 肛肠专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涌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根据肛肠学科发展需求,结合国家中医行业标准中关于肛肠病的诊断标准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几经修改诊断标准,于 2002 年 11 月在厦门市经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此标准。 1 痔 西医诊断标准 1.1 内痔 内痔是指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下的血管性衬垫病理性扩张或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组织,又称“里痔”。 诊断标准:I期内痔: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见齿线上直肠粘膜隆起,直径超过两个钟点位置,粘膜表面色淡红。Ⅱ期内痔:便血,色鲜红,大便时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还纳复位。肛门镜检查见齿线上直肠粘膜隆起,粘膜表面色暗红。Ⅲ期内痔:排便或其他原因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需休息或手推方能还纳复位,粘膜表面暗红。Ⅳ期内痔:肛内肿物脱出,无论休息或手推均不能复位,粘膜表面糜烂。 1.2 外痔 外痔是指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肛管部隆起性组织。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又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四类。 诊断标准:结缔组织性外痔:齿线以下有柔软的隆起性组织,表面覆盖皮肤,无疼痛,无红肿,又称皮赘。血栓性外痔:齿线以下突发性红肿包块.疼痛明显,皮下可触及硬结。静脉曲张性外痔:增加腹压时齿线以下形成隆起性包块,质地柔软,无压痛,皮下可见扩张的血管团。炎性外痔:齿线以下发生的红肿包块,起病较急,包块皮肤水肿潮红,压痛明显。 1.3 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齿线上下互相融合的隆起性组织,它具有内痔和外痔的临床特征。在诊断混合痔时,应注明内痔的分期和外痔的分类。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病名诊断:内外痔。 中医症候诊断:(1)风伤肠络: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脉浮数。(2)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3)气滞血瘀: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娩,肛管紧 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4)脾虚气陷: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