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3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 (一)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 4 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 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 1,2)。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 2 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 30 ㎡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二) 诱蚊诱卵器法 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 4 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 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 25-30 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 4 天,第 4 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蚊卵需饲养至高龄 2 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 (三)双层叠帐法 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 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避剂。 3.密度指标:叮咬指数计算公式 三、常规监测 (一)监测点选择 1.监测区域划分 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省份进行分类,Ⅰ类地区为近年常有登革热暴发的省份,Ⅱ类地区为近年出现过本地病例或根据我国伊蚊分布情况,暴发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Ⅲ类地区为近年有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