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图 说 话 : 缺 血 性 脑 卒 中超急性 期的影像学特点 导读:对于疑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而言,CT是临床上首选的辅助检查,CT灌注、MRI等技术的应用更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提供了莫大帮助。本文将结合影像学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梳理。 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上,人们通常将发病 6 小时之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归为超急性期,一些影像学文献则将 12 小时之内的病例也包括在内。在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快速识别,排除非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并明确梗死区域,有助于尽早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CT 作为一种急症,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需要争分夺秒。头部 CT 平扫方便快捷,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首选,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CT 的灵敏度有限。急诊 CT 的主要目标是: ➤ 排除颅内出血,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溶栓治疗; ➤ 寻找任何早期脑梗死的特征改变; ➤ 排除类似脑卒中的其他颅内病变,例如肿瘤。 超急性期时,CT 上脑实质并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密度改变,但超急性期的几个征象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动脉致密征: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大脑中动脉显示此征象较多,可称之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 上常显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位于侧裂之内,在脑脊液的衬托下呈条状软组织密度影,CT 值为42~53Hu,而梗死后 CT值可达 70~90Hu。该征象并不特异,也可见于无脑梗死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动脉壁发生钙化时密度也可增高。 图1 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局部脑水肿:脑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水肿,CT 表现为区域性的脑沟消失、基底池不对称、中线结构移位。大脑中动脉阻塞时,出现此征提示预后不佳。不过研究显示,该征象的判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医生要参照体征临床定位的信息仔细阅片,寻找早期征象。 脑实质密度降低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脑实质(灰质和白质)的密度降低,灰白质界限欠清,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水肿常常较轻,故与健侧同样区域或结构相比,病变区密度常只下降 6~10HU。 图2 老年患者,突发左侧偏瘫,即时CT平扫(左图)显示右侧额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部脑沟消失、脑回稍肿胀,灰白质边界模糊,密度稍减低,侧脑室前角轻度受压;3 日后复查 CT(右图),显示病灶区域密度明显减低,右侧侧脑室受压明显,中线向左移位 CT灌 注 和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