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3)第三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第 4、5 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复习检查:一.背诵第 3 自然段。二.检查第 4、5 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附]误译举例(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2)才能不及中人。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4)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5)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6)非及向时之士也。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三.第 4 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 ,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